建筑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万亿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国计民生。当前国内的的建筑行业已进入了存量博弈。业主方花的钱越来越少,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建设方垫资、垫人,投入越来越大,资金链断裂危机增加。
在买方市场下,企业要么降价,要么无单可接,建筑企业只能在倒下和延后倒下之间苦苦挣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多数建筑企业拼命争夺的救命稻草。那么,建筑企业又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营收能力、技术能力、国际认可度仍有明显短板。根据德勤发布的《中国建筑行业回顾及未来展望》的数据来看,2021年,全球前100名的建筑企业销售总额增长14.1%,市值增加13.3%。而10家中国主要建筑企业销售总额增长15%,市值却下降5%。
从营收地域来看,全球前100名建筑企业约55%的收入来自中国,其余收入来自欧洲(尤其是法国和西班牙)、日本、美国及韩国。
不难看出,我国建筑市场大,企业多,然而不管是国际竞争还是本土竞争上,都获利性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不显。作为全球闻名的“基建强国”,在营收能力上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国内企业人才梯队还未完全接轨国际。如在项目管理领域,在大型项目的管理上,美国项目管理学会(AAPM)旗下的MPM认证、CIPM认证在国际上更具广泛认可,然而在国内却持证者不足。
另一方面,同为项目管理体系,PMP持证者众多,却主要分布在软件开发领域。此外,在技术层面,工业设计软件是国内的短板领域之一。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民用建筑软件以Revit为主,工业建筑软件以Bentley和PDMS为主,钢结构软件以Tekla为主,相比之下,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仍然后继乏力,国产替代化能力不足。
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出台。2022年,建筑业运行呈现分化态势。房地产市场信心不足,行业深度调整,主要指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新房开工、土地出售、新房销售都明显不足,传导到供给端,一方面坏账增加,另一方面,被迫要求建筑企业降本增效。
建筑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所谓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自身业务进行变革,在建筑的不同环节,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也不一样。目前来看,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管理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建筑企业亟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最终促成业务成功。
管理数字化转型
管理数字化,即通过仿真模拟、实时监测分析,进而实行自我控制与智能决策。在管理上,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痛点是标准不足和数据治理乱象。标准方面,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商业模式的差异,导致管控要点和管理体系的差异化明显。这导致需要进行管理的要点不清晰,企业数字血液流通不畅,自然降低效率。
数据治理方面,受制于建筑企业本身的调性,数据来源不准确且随意性较大。这主要受底层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影响,多数实际施工者学历不高,数据的提供并不准确,并且,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人,填报随意性较大。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想要在管理上实现数字化,一方面需要由大化小,将技术、工程、成控、物资等部门,转化为同一大平台的小组织,以“蚂蚁搬家”的方式,让数据向中央集中。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制定统一管理标准流程与数据搜集标准。通过构建“数据创建、数据存储、数字迁移、数字使用、数字停用”等全生命管理机制和措施,形成数据资产,让数据有价值。
技术数字化转型
技术数字化,是指利用BIM、GIS、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让其与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联系,并深度结合,促成生产效率、质量的提升,降低资源的浪费。
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少设计软件仍然依赖国外技术。值得喜人的是,我们现有的建筑技术在高速发展,国产替代化的进程在加快。
在技术数字化转型阶段,虚拟建造和智能生产需要重点关注。虚拟建造层面,我们要突出建筑师、设计师的技术引领作用,赋予建筑师、设计师更大的引导权,并以虚拟引导实际,促进“建筑师责任制”尽快落实到实际生产之中。
在智能生产层面,要加快推动规模化、定制化工业级产品的交付,减少现场生产作业。要通过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国际领先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如AAPM旗下的项目管理6A能力模型),形成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建筑生产速率提升与标准化统一。
业务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对业务数字化做出了显著提点,明确提出,要应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方案创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水平。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建立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
业务数字化是符合我国的国计民情的,我国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公路等项目正在加速构建。对于大多数一线城市而言,数据治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涌现了一大批数据治理企业,如融信数联、德尔塔、广联达等。
业务数字化前景可观,一方面要求企业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对业主方提供数字化咨询、培训等虚拟服务,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大型建筑企业加速推进研发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整合上下游技术,提升如“智慧城市”、“智慧停车场”之类的一体化数字化产品和数字服务水平,增加市场横向存量。
总体来看,我国建筑市场新的破局点就是数字市场、虚拟业务、以数字赋能建筑服务。在国内面临存量竞争,市场需求不足,在国际面临竞争力不足,影响力相对低的情况下,对建筑企业来说,最终要通过数字化转型革新商业模式,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与绩效。通过发展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市场竞争趋势、行业环境、人才储备等,对现有规范、标准、政策做出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