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建筑企业当下的生存之道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政府财政吃紧、房企频繁暴雷、地方债、城投债深坑难填,我国城镇化的速度的在显著放缓,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接任务、干工程、挣大钱的模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基建领域的大客户,多地政府明确发文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浙江市市人社局机关纪委书记杨保曾在采访中表示:“过‘紧日子’既是现实倒逼,也是主动作为,凡事要精打细算,哪怕是一张纸,也要能省则省。”相较于地方政府还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中小建筑企业,大的项目接不到,小的项目利润少,如何生存下去已经是不得不思考的难题。在需求吃紧的情况下,中小建筑企业又该破局?


当前中小建筑企业面临的问题


1-好日子过去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今天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于中小建筑起来来说,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大。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大量发行城投债、地方债,在中央发出明确不为地方兜底的信号以后,地方开始新债还旧债,举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日子一去不返,各地市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减少在基建、交通、民生方面的投入,集中力量还债。


另一方面,虽然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陆续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出台房企融资的政策,为房地产企业进一步纾困,然而,2022年,房企土地购置面积仍然大幅下挫53%,居民购房信心在经济和收入预期修复前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这就导致了2023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仍然底部起稳,难以出现大幅度增长。


此外,大型建筑企业的区域深耕策略,也在压缩中小建筑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建一局西南公司在一季度运营分析会上就已经明确表示,要全力深耕区域市场,还要聚焦大体量项目,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曾经的两大业务来源都在全面收缩,市场进一步萎靡,更有大型央国企集中下场竞争,双方实力的差距,导致中小建筑企业很难能再像曾经一样轻易拿到项目,尤其是优质的盈利项目,已经基本绝缘。


2-人才培养仍是突出矛盾


“我要有个好出路,早就去央国企了”,这是一个在中小建筑企业的工程师的真实心声。中小建筑企业,受困于组织架构的影响,很少注重人才体系的建设,薪酬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仍是较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优秀人才与普通人才同工同酬导致人才没有归属感。根据社会理论二八法则来看,企业中,有20%是优秀人才,80是一般人才,中小建筑企业由于更加专注于业务而忽视自身人才福利体系的建设,让千里马和驽马同工同酬,导致了真正的人才在看到更好的机会时往往选择跳槽。


另一方面,中小建筑企业并不愿意花成本投入人才培养。比如在项目管理领域,自身没有可以执业国际大型项目的人才,对于国内外较为认可的AAPM、IPMA、PMI、PRINCE2全球四大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人才没有实质性政策去鼓励,导致自身无扛鼎之人,也进一步拉低了中小建筑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中小建筑企业的破局之道


1-强化细分市场优势


在建筑建设领域,中小建筑企业与央国企等国际性、区域性大企业竞争明显是吃亏的,在实力上差距过大,导致双方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建筑公司垫资施工在前、结算回款在后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业务扩张必然对增量资金资源投入存在较高依赖,在资产负债上,负债率及负债结构、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效率等很容易让没有实力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资金链断裂。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强化核心竞争力,走专精特新之路,才是未来生存下的根本。


一方面,政府以认定奖励、资金补贴、资源倾斜等方式直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各地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建设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并以提供机构补贴、研发补贴、购买服务、风险共担等形式,鼓励各类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及其他专业化服务。以知名建筑服务企业广联达为例,在BIM技术研发方面不仅完成了国产替代化,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既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产,还显著提升细分领域的行业竞争力。


2-建设人才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中小建筑企业需要对人才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核心岗位、核心骨干需要保留,一些不太重要的岗位可以进行一些删减、合并和撤并来节省成本。在人才管理上,企业想要留住真正优质的人才,就要对人才进行二八分类,不能同吃大锅饭,普通人才如耗材,哪里都有,精英人才确是宝药,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必须在薪酬和待遇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更高的吸引力。正如建筑行业专家攀成德对建筑行业人才薪酬体系的研究:要在薪酬杠杆方面需要针对性的去调整,比如说过去核心人才和一般人才的薪酬比是2:1,未来可能要往3:1甚至4:1的方向去调整。总体来看,当前,中小型建筑企业仍然举步维艰,但并非无破局之法。企业的生存50%来自外部环境,50%来自核心竞争力和人才优势,在外部环境整体趋冷的情况下,中小建筑企业只有找准区域、领域优势,特别是技术和人才层面,留住核心人才,强化细分领域技术核心竞争力,才是度过寒冬的生存之道。

地址: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号财富金融中心26层
电话:010-53671091
邮箱:aapmchina@aapm.org.cn
京ICP备2022021354号
扫一扫!

版权所有 AAPM中国培训与认证管理办公室

©1951-2024,Beij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Global Academy of Finance & Managemen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