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造 | 国内建筑设计模式加速向前的发展策略及有效措施

国内建筑设计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弯路要走,但也已进化出独属于我们的特色,不过还需我们继续思考,进一步完善国内设计体系。在国内建筑设计模式上,我国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在发展策略上却可圈可点,尤其是数字化与设计模式深度结合以后,我国建筑企业的设计模式,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领域都需要有效的指导。


发展策略


1.产业发展策略


推动设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咨询”“策划”“设计”的前端服务带动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全产业链,将工程立项策划、设计、施工三个部分组合的PDC( Planning,Designand Construction)作为“新型建造”的后部业务,打造设计为引导的我国特色全过程、全产业服务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2.技术发展策略


以数字化为依托,强化设计业务链条上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形成高效、协同、可控的设计模式;以精益化设计为手段,使建筑设计从单一的“画图”转变为“设计”“性能把控”“采购”的全过程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建筑设计核心作用,结合BIM、VR、AR等技术的运用实现数字化设计的落地与广泛应用。


3.人才发展策略


完善设计业务结构,提升建筑师综合业务水平,探索和实践我国特色的“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通过设计主导的融合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工程模式,把专业化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复合型的管理能力,培养全过程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新、三造”整合设计新模式构建措施


1.构建新方法


构建建造全过程一体化设计新方法。一是构建从立项、设计、施工、交付的建造全过程的绿色正向整合设计新方法,编制多主体、全专业、全过程一体化绿色建造协同流程,输出优秀建筑师团队大脑。二是构建贯穿建造全过程,使设计与全生产链的制造加工、施工装配紧密协同的装配化设计新方法,实施工厂化制造的协同设计,提升建造效率和质量。


2.形成新方案


构建负碳、零碳、低碳(高、中、低)不同目标值,不同工作生活场景和生活需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所对应的解决方案。明确地城适应性、场地适应性、经济适合度。


3.开发新工具


开发我国特有的智慧推演新技术工具、协同平台和建造全过程数据库。一是开发“一果多因”的复杂系统数理推演工具,解决技术“简单集成”叠加的问题,用数理逻辑向“权威阐述真理”,支持技术决策和行政决策。二是开发建造全过程协同设计平台和数据库。实现设计对主动能源和被动能源,设计与生产加工、施工装配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累加。


4.研发新技术


一是开发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关键技术,包括:建立重点耗能空间智能分析和选取方法,以及重要阶段节点的建筑能耗与碳值数字化控制方法;建立不同技术措施在不同类别建筑和不同重点耗能空间所对应的能耗和碳排放数值适配编码模块关系;建立重点耗能空间+数值适配编码模块+人的行为轨迹+场景模拟的数字孪生场景大数据平台,形成可观察、可推演的数据类型,涵盖工程基础数据和人的行为社会数据,最终构建基于人机互动、智能、普适、精细的大数据计算平台,以解决智能适配、部品性能与寿命匹配以及造材适用选择等问题。


二是开发针对大片区住区开发的关键技术,包括:建立住区开发的低碳、零碳、负碳应用场景,空间规划、性能提升(环境健康,长久使用、人性化 )、住户满意度智能感知等矩阵模块与技术适应性和成本适宜度所对应的碳值计算值,以及智能设计生成技术;建立住区开发的工业化建造技术模块与建造全过程碳值计算值的自动生成对应关系。

地址: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号财富金融中心26层
电话:010-53671091
邮箱:aapmchina@aapm.org.cn
京ICP备2022021354号
扫一扫!

版权所有 AAPM中国培训与认证管理办公室

©1951-2024,Beij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Global Academy of Finance & Management, Inc.